小時候名字是個頭痛的問題, 因為我的名字很特殊, 缺點是常被亂叫成奇怪的名字或是將我和弟弟的名字搞混, 優點是老師上課點人問問題時絕對不會叫到我, 屢試不爽. 搬家後中文名字不再有用處, 新的名字雖然不特殊但是也不常見, 加上姓氏後重複的機率又是低到不行, 連在現職的這種大公司裡我都是全球獨一無二.
調到歐洲後馬上被降級成菜市場名字. 我們這層樓跟我同名的就有至少6個人, 這算是很高的比例了, 因為我們這層樓人特別少. 如果再加上我們的法國, 非洲, 比利時等法語系國家的分公司, 跟我同名的應該不下數百人. 同名不同姓至少不會造成什麼很大的困擾, 但是比較麻煩的地方是大家一看到我的名字都自動開始跟我講法文, 要不就是寫法文的e-mail給我.
美國名字只要電影看多了其實很好記, 重複率又高. 亞洲的名字除了泰國外也都不會太難, 大部分都是一個母音一個子音一起念就不會差太多, 而且同事大多都另外取了好記的西洋名字, 除了新加坡人比較怪外其他都很常見(我們新加坡辦公室就曾出現過大約二三十個哈利波特裡的名字, 包括Hoggwarts). 泰國和菲律賓喜歡用外號而不是本名, 但這些外號通常是很短的音節所以也不困難. 到了歐洲後發現名字的困難度爆點, 我不是抓不到重音就是根本記不住拼法. 平常遇到的簡單版有Dietmar, Jens(念"燕子", 他的同事Jans要念做"羊"), Aurelie, Theodoros, Pascale, Alvaro, Ignaz, Nikolay, Falk, Savvas和我的麻吉Aoife(已在最近被我們表決改叫做Yo-Yo). 機車版就有Ioannis, Illse, Alkistis, Panagis, Panayiotidou, 和Tassadite.
記名字本來就不是我的強項, 到現在為止, 整層樓我只能叫出跟我同辦公室的三個同事跟四個直屬老闆的名字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