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瑞士, 吃素莫名其妙的變成一個很頭痛的問題.
住在新加坡的時候, 只要吃素, 我都會自己在家做簡單的豆腐料理或是澱粉類主食, 反正亞洲蔬菜種類很多, 怎麼做都很好吃. 要是在公司裡, 也可以勉強買到素炒米粉當午餐, 不過新加坡素食對我而言有點太油膩, 寧可在家煮麵線也不喜歡在外面吃. 在台灣更不用說了, 到處都買的到超好吃的素食, 不管是飯糰也好, 豆包冬粉也好, 甚至還有超高級的素食料理店, 做的精緻又美味, 加上家族中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偶爾吃素, 大家一起吃總是比較有趣, 而且也會減少其他人大啃烤鴨而我只有白飯豆腐的不爽狀況.
搬來瑞士之後, 發現當地人的食物其實很少大魚大肉, 可能因為自古務農的關係, 同事們的午餐通常是沙拉或是湯, 晚餐則是吃起士和麵包. 但是這種菜色對我而言是個大問題. 沙拉很好吃, 但是很快就會餓了, 加上瑞士吃飯時間是十一點多, 根本撐不到七點的晚餐我就頭昏眼花了. 偶爾想吃點熱食, 湯的選擇又老是讓我卻步. 瑞士的"特產湯"是牛肉或是蔬菜清湯裡放pancake, 沒錯, 切成絲的pancake. 要不然就是自創的東南亞風咖哩鳳梨湯, 喝起來整個就是奇怪到不行. 若是吃義大利麵, 就會遇到蘋果醬macaroni & cheese. 晚餐自己煮, 選擇更少. 平常賴以為生的冬粉, 豆腐, 麵線, 通通不是那麼容易到手的食材, 超市裡蔬菜的選擇也是少之又少, 所以多是用peanut butter & jelly sandwich打發. 以前在美國都還可以用半成品做出大餐, 比如用磨菇濃湯罐頭做焗白菜, 用taco kit做玉米生菜taco, 或是我超愛的velvetta.
結果在研發一年之後, 我的吃素日主菜通常都是....巧.克.力!
沒辦法, 靠山吃山, 靠水吃水, 靠瑞士就是吃巧克力啦, 哈哈哈哈!